今评媒:高龄院士演讲学生睡倒,尴尬了谁?

2014年09月17日17:54     第52期      我有话说(0人参与)

作者信息

晓航

新浪新闻中心出品

  谁都有过上课打盹的经历,这听起来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昨日,一则《92岁院士站着作报告 九零后学生趴着打瞌睡》的新闻引发了网友热议。

  92岁高龄的院士,颤颤巍巍站着做了35分钟的励志演讲,与台下部分学生睡梦正酣形成了强烈对比。

  微信朋友圈里有人评价,正确的人在错误的时间和地点相遇了。也有人调侃,要唤醒沉睡的学生,恐怕只能讲“我眼中的梁林恋”了。

  其实事情并不复杂,尴尬的既不是高龄院士,也不是沉睡的学生,而是我们的主办方,以及诸多形式大于内容的各种会议。

学生睡倒一片,该不该被骂?

  当时在主席台上作报告的是吴良镛院士,作为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吴老先后获得过多个国际荣誉称号。2012年2月14日,吴院士还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这样一位高龄的学界泰斗,一手拄着拐杖,一手被工作人员搀扶着上主席台,坚持站了35分钟,给大家做了一篇以“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为主题的演讲。为防意外,工作人员还搬个凳子坐在老人身后,此情此景的确让人动容。

  据中青在线报道,当天来听演讲的是首都多所高校新入学的近6000名研究生。就在吴老做报告的过程中,大批后排的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

  中青在线记者难掩心中愤慨,提及吴老上次来此演讲是2012年初,他从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手里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大红证书,成为中国科技界最高荣誉获得者,当时吴老不过在台上站了5分钟。

  言下之意十分明显,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界前辈不顾年迈谆谆教诲,尔等小辈不但不还不洗耳恭听,还呼呼大睡,天理何在?

  持此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网上对大学生的叫骂扑面而来。客气点的网友感叹一声“可悲的一代”、“学富五车的老人对牛弹琴”。许多不客气的网友直接说现在的大学生是人渣,中国当代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

  当然还有许多网友拿起微博武器留言反击,称自己或朋友当时就在现场,认为照片误导了大家,会场根本没有“睡倒一片”学生,摄影记者只是对一个地点多个角度翻拍而已。

  还有部分网友认为不能全怪学生,或许是演讲的内容不够引人入胜,学生也并非自愿前往。

  网友@ 岛上伯爵 的回忆不少人都有同感,“学校开讲座时都是院里强迫去的,怕到时候听众少给‘大人物’下不来台,每次辅导员让班长发短信都说会点名,不去扣德育学分,就是这样硬逼你去,其实听了很多讲座真是麻木了”。

  今天,吴老演讲的内容已经在互联网上流传,励志演讲当然离不开“理想、选择与坚持”,“人生的顿悟”,内容是否引人入胜就看各位同学的口味了。

  吴老的科学秘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武廷海在接受浙江在线采访时表示,“网上的新闻报道已经看过了,90后学生听讲座睡觉吴老也没有办法”。

学生睡觉,官员也睡

  网上对于睡觉学生的声讨,不禁让人联想起了许多睡倒在各种会议下的官员们。

  2013年1月17日,东方早报在头版位置刊登了了深圳两会时代表会场睡觉玩手机的照片。对此,新华社“新华视点“官方微博发表微评称,“各地会风需要多拿镜子照照,把两会会场当菜市场,谈何履职”?

  2013年1月21日,人民网报道了政协湖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开幕式上,大会现场有委员玩手机炒股。

  就在同一天,华商报报道了在政协西安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温馨提示”,提示委员们不要睡觉玩游戏,被不少网友揶揄逗趣。

  更有官员因为开会一睡成名。陕西榆林市下辖子洲县政协主席王玉朴歪着脑袋,在市政协闭幕会上睡觉的图片由华商网曝出之后在网上流传。事后,王玉朴向记者书面回应称:因服药致使精神不振、瞌睡等症状。

  2013年9月,南都刊出一篇名为“领导开会睡觉,该让百姓看到”的文章,报道了广州市五位正局级干部在“三纪班“培训班上打瞌睡的照片:“五名干部打瞌睡的特写赫然在目,且睡姿形态各异。有的单手扶额,有的双手托着下巴,有的索性趴在桌子上”。

  对此,也有不少人持宽容态度。法律学者@徐昕 表示,委员开会睡觉应同情,因为实在太无聊。以后能不能少点表演性质?资深媒体人@闾丘露薇 同样表示理解,我采访两会十五年…打哈欠是经常的,听不到刺激神经的亮点呀…

重形式轻内容的无聊会议是始作俑者

  由此看来,台下打瞌睡的不仅仅只有学生,各种庄严肃穆的会场都少不了沉睡者。

  正如网友@潍坊青未了所言,“学生不想来学校非要来,心不甘情不愿的,都是些大道理,听之乏味。新闻是想做出两个对比,即老与少、站和睡,其实把根本合不到一起的人硬捏在一块搞拉郎配,只能是两败俱伤。老院士牺牲了健康,学生们浪费时间,搞这种形式主义的活动干嘛?”

  不管是演讲报告也好,会议也好,许多类似的活动都是形式大于内容。

  学界泰斗吴良镛老先生的演讲不能说不精彩,老人既是建筑学家,也是教育家,他用自己92年的人生阅历和心得体会来激励入学新生怎样志存高远、怎样在逆境中坚持不懈。但是不可否认,不见得学生个个都要打起精神做出敬仰状、感动状、或者欢呼状。

  学生也是思想独立、行为独立的个体,如果他此时此刻不想聆听教诲,却硬被拉去听自己没有兴趣的讲座,这对教育与被教育者双方都缺乏应有的尊重。

  新浪专栏作家刘雪松认为,所谓的“一大片后排学生”趴在桌上睡去,似有夸张之嫌。它既推不出吴良镛报告乏味的结论,也导不出现在的大学生是“堕落的一代”的结果。

  要化解励志演讲学生睡倒一片的尴尬,刘雪松支招,“讲精神的时候有人没精神,讲的与听的、还有组织的,都应该回去面壁一下。”

  而@中青报曹林的态度显然更加讨喜,“心疼老院士,理解大学生。不要在道德上对立起来”。

  要想唤醒会议上的沉睡者,根本在于让会议有实质内容,少些官话套话和说教,多些务实和效率,让每个参会者都有收获。

(晓航)

分享到: